天价片酬阻碍产业发展
编者按 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等前不久联合印发通知指出,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不仅推高影视节目制作成本,影响影视创作整体品质,破坏影视行业健康生态,而且滋长拜金主义倾向,误导青少年盲目追星,扭曲社会价值观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整治。对于天价片酬问题,《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展开多方采访,在力求推动通知尽快落实的同时,寻找破解之道。
“明星片酬水涨船高,有的明星漫天要价,吸走了片方相当部分分成,导致投资人收益甚微,甚至亏损。”
“这个演员不管是17岁还是18岁,只要有流量,就可以拿走几千万元的片酬。而一些‘老戏骨’,虽然在业务上非常棒,但在自我价值体现上也就是片酬方面则是倒挂。”
上述两个例子被影视界人士称为天价片酬现象。
对于近些年影视圈出现的天价片酬现象,一种观点认为,从社会价值取向来看,年轻人盲目追星,对年轻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要控制和限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符合市场规律,需求多、明星少,明星的价格自然要高出很多。
各执己见下,有一种观点是业界普遍共识,那就是天价片酬现象对影视剧产业长远发展有害无益,这从有关监管部门陆续发出的治理信号可以看出。
6月27日,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等部委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加强对影视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治理,控制不合理片酬。7月13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通知也表示,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影视行业税收征管。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监管部门连续发文表示对天价片酬等不合理现象“高压”监管,足见治理这种现象已是当务之急。
对于天价片酬现象的原因,业界人士多有分析。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电视剧导演协会副秘书长车径行认为,这其中原因有热钱涌动、行业自律不足,也有人为抬高片酬、“奇货可居”,还有电视台购片部门人为指定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中国艺术报》原总编辑李树声则认为,部分影视企业唯收视率、票房、点击量为尊,也是造成天价片酬现象的主因。
其实,天价片酬对出资方来说并非所愿。车径行以电影为例说,出资方是一方面心里愤恨明星的高片酬,另一方面依旧支付给明星高价酬劳,主要原因在于电影宣发的重要手段,是靠明星来吸引观众购票观影。
除过分追星外,追求表面光鲜和感官刺激,导致影视剧“小鲜花”“小鲜肉”片酬昂贵不是个案。“其实谁都知道影视剧是综合性艺术,没有高质量创作、没有现代技术介入,再高明的演员或者‘小鲜花’‘小鲜肉’也顶不起一部剧。”李树声说。
如果说行业自律不足导致天价片酬现象出现,那么市场因素则被业界认为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面。
分析国内天价片酬成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与影视剧产量大、一线明星少有关。比如,美国每年电视剧产量3000—4000集,而我国电视剧产量1.4万多集、电影700—800部,再加上网络剧、网络电影、综艺节目等,产量“需求”大、明星“供给”少,客观上造成卖方市场的形成。同时,尹鸿认为,有些影视剧甚至广告过度依赖明星,也是片酬占比过高的因素之一。
今年6月3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冯玮发布的一条微博被热转:“日本演艺女明星片酬最高的是米仓凉子,单集500万日元(合人民币30万元),其次是天海佑希,单集300万日元(合人民币18万元)。新垣结衣这种有点资历的‘新人’,单集150万日元(合人民币9万元)。”两天后,他再次转发这条微博并表示:“作为资深影视迷,实在不明白中国的明星为什么有那么高的片酬?如果大制作等于高报酬,作品的质量如何保障?”
影迷关注的天价片酬问题,也正是影视界人士担忧的。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就直言,如果国内明星片酬过高问题长期存在的话,会损害电影产业发展的根本利益、长期利益和战略利益。
对此,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郝戎表示赞同。在郝戎看来,市场经济大潮中,影视剧创作和资本的高度融合,确实创造了很多商业奇迹。但是反过来看,很多商业奇迹的背后,对演员能力的重视却屡创新低,这是违反创作规律的。 (章红雨)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