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长者模式

"屏媒时代"更需提升媒介素养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间:2020-11-16 09:12 浏览:
视力保护色:

我们已经进入移动、多元、联动的“屏媒时代”,发挥新媒介正向作用,既要从“我”做起,养成合理、成熟的用屏模式,也要为“他”着想,共同净化、精化屏幕内容

现如今,说起屏幕,人们已太过熟悉:无论是随身携带的手机等“小屏”,或是家中配备的电视、电脑等“中屏”,还是户外共享的影院银幕、展示投影等“大屏”,屏幕无处不在。它们样式纷繁、画质光鲜、功能各异,是人们视线的主导,深度参与大众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屏媒时代”也成为高频词,成为人们观察和讨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屏幕媒介又称为屏性媒介,是指利用现代数字成像技术与显示技术,为实现视像传载、信息交互等目的,被大众所广泛使用的现代化媒介。从1895年第一块电影屏幕的诞生,到如今   “能上网、能拍摄、能看视频”的智能手机的普及,随着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媒体技术、高清显示技术不断发展,屏幕视觉化和交互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日趋多元,不仅更加“好看”,也愈发“好用”。以可穿戴的移动小屏幕为主,联动各类屏幕进行交互,多终端设备共同运作,我们已经进入移动、多元、联动的“屏媒时代”。

对于这种已不可或缺的媒介形式,人们既依赖于其便利,又不免产生担忧。屏幕越来越多,快速更迭,令人目不暇接,对人的自制力构成挑战,稍加放纵便会陷入无边的虚拟现实。近期,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建议:“电子屏幕使用应设置时限”,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更需注意。还有人指出:屏媒时代,传播内容多了,信息吸收效率却低了;互动功能强了,真情流露却少了。这让屏幕成为一些社会问题、“现代病”的“背锅侠”。针对屏幕问题的诸多争论,体现出人们在技术新旧更迭、时代变与不变中的种种思考。

新媒介新技术会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好吗?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屏幕,人们能看书、读图、欣赏音乐、观看影像,甚至体验交互。屏幕为各类文化内容提供更便捷的创作条件和更充分的展示空间。为抗击疫情,不少依赖实体环境的文艺活动受到限制,屏幕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比如,在一系列数字化“云展览”中,人们不需踏出屋门,仅凭近在咫尺的屏幕便可体验观展,由此引发公众呼吁建设“虚拟公共艺术空间”。在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等技术相结合后,屏幕将由“设备”转型为更广义的“界面”,内容生产模式也随之革新。近期,如《全职高手》《穿越火线》等以虚拟生活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开始产生,也出现如“界面电影”“引擎电影”等新的艺术形式。由此可见,屏幕的发展是一种必然,随着科技进步,媒介必将随之生长。

发挥新媒介新技术的正向作用,关键在于“人”。屏媒时代对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考验,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是必然选择。通过屏幕中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得以链接,虚拟生活同现实生活一起,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屏媒时代推动人类再次“进化”:视野更大、视线更远、视角更多元。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屏幕背后的虚拟空间里,仅仅有着“真实的抽象”,屏幕是工具、载体,而不是实质。在充分利用屏幕便利性的同时,也要规避不利影响:既要从“我”做起,适当追求“极简主义”,不断学习恰当的运用方式,养成合理观看习惯,形成更加成熟的用屏模式;也要为他人着想,助力监管平台共同净化、精化屏幕内容,疏引优质精品,摒弃沉疴冗余,给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内容以充分展示空间。

不论未来屏幕如何发展,我们的生活不该被“像素”和“网速”捆绑,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永远更值得追寻。在不断更迭的媒介变革中,只有不断锤炼和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才能真正发挥媒介作用,让技术造福生活。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