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长者模式

“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发布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时间:2021-03-30 09:58 浏览:
视力保护色:

“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发布会暨智媒时代的传播创新学术论坛于2020年6月29日举行。该论坛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承办,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协办。会上,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发布《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智媒时代的传播创新展开深入探讨。

会议伊始,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应飚致欢迎词。应飚强调,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对整个媒体行业的发展变革带来了重大冲击,也对用户的认知体验和态度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集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完成《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并邀请学界和业界翘楚,围绕智媒时代的传播创新展开深入探讨,将有利于促进中国智能媒体产学研发展,推动智能媒体的高质量发展及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在主题报告发布环节,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主任韦路教授发布了《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该报告由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和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协作完成。通过全国性网络问卷调查,报告对智能媒体在中国的使用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了用户有关智能媒体的认知、体验、态度和行为。

报告得出八点核心发现。第一,中国进入智媒时代。半数以上受访者使用过智能应用体验新闻报道,并且智能产品支出超过千元,说明从用户角度来说,中国已正式进入智媒时代。第二,智能鸿沟引人注目。智能媒体使用呈现出显著的年龄鸿沟、教育鸿沟、收入鸿沟和城乡鸿沟。智媒消费鸿沟、智媒情绪鸿沟和智媒素养鸿沟也不同程度存在,说明智能鸿沟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鸿沟的最新形态。第三,智媒收益初现端倪。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媒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形式维度的积极影响要显著大于在媒体内容维度的积极影响。第四,智媒风险不容忽视。人工智能技术导致的信息茧房效应最受关注,如何防范智能媒体在隐私安全和人文价值方面的风险也刻不容缓。第五,智媒优势局部凸显。受访者认同智能模式在采集制作发布和检测评估推广方面的独特优势,但对其在策划调查写作方面的功效并不认可。第六,报道内容决定形式。受访者是否青睐人工智能的报道方式,取决于具体的内容题材。在科技、体育、健康、娱乐、财经等领域,智能报道方式更受欢迎。第七,双脑融合相辅相成。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生产方式与传统人力生产方式应互为辅助。电脑不应取代人脑成为媒体生产的主导。第八,智媒发展前景广阔。用户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消费意愿,未来有待开发和拓展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智能媒体产品,提升智能媒体发展水平。

在此基础上,报告从媒体、政府、公众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从媒体角度来说,一要始终坚守人文主导,二要合理布局重点领域,三要全力提供优质内容,四要创新拓展媒体服务。从政府角度来说,要重点研发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智媒产业,不断加强智媒治理,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从公众角度来说,要提升智能媒体素养,强化权利保护意识,形成正确智媒观念,追求理性使用行为。

随后进入学术主旨发言环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人民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唐胜宏、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吴飞分别作主旨发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以“深度合成时代的传播危机与治理”为主题,围绕“深度合成/深度伪造(deepfakes)”的概念展开论述,探讨了合成媒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陈昌凤以一系列生动的案例,一方面呈现了深度合成技术带来的正向影响,如改善算法、智能处理、效率提升等,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深度合成技术对传播伦理和公众利益的颠覆性挑战。在此基础上,陈昌凤指出深度合成时代的信息治理要从平台、技术、组织、用户、政策与法规等方面入手,方能趋利避害,化解深度合成时代的传播危机。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以“技术革命主导下的未来传播与学科重构”为题,强调了未来传播的五个要点。第一,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科体系面临扩容、重构的革命性改变,应认识到技术逻辑对学科构建的基础性作用。第二,回归实践前沿,基于复杂性范式认识和把握未来的传播机制与规律。第三,技术逻辑改变了传播者、媒介、内容三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第四,未来传播的实践走向是“微粒化”社会和“分布式”的社会信息传播结构,横向沟通与整合能力是传播治理的重中之重。第五,未来传播的关键词是数据霸权、关系赋权、算法即媒介和以人为本,未来传播的实践版图和理论学说需要重新架构。

人民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唐胜宏以“媒体智能化:技术驱动,人文始终”为主题,从定义、应用和驱动力等层面探讨媒体智能化的相关问题。媒体智能化将人工智能和媒体结合,推动了内容产业全链条的变革和重塑。信息采集方面,自动采集数据和机器识别极大地拓展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内容生产方面,机器写稿和智能审核实现了人机力量的协同,在文本、视频、图像、语音等形态上都实现了突破;智能分发方面,虚拟播报、智能匹配等技术使信息服务更加高效、更加精准、更具个性化;接收反馈方面,智能交互使内容生产者、运营者能为用户提供深度应用服务。媒体智能化仍面临众多风险和挑战,虽然技术是重要驱动力,但仍要以人类知识和价值判断为基础。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的发言主题为“黑森林的诱惑:基于物联网生态的人机融合智能探索”。他从未来趋势、行业生态、发展难点等层面探索了人机融合智能的前沿。人机融合智能是跨物种、越属性的人机交互智能生态科学体系。随着万物感知时代到来,人工智能成为通用技术,媒体融合进入更高、更复杂的阶段。杨溟指出,媒体行业漠视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未来需要在科研能力、泛连接和价值属性的融合上实现突破,未来的媒体竞争力将是基于深度态势感知和真相解读的能力。“物联天下”不仅是一种技术趋势,更是对于新的伦理思想和文明共识的期待。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吴飞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人工智能:使能技术、赋能社会”。吴飞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战略地位、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现状。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交叉的鲜明特点,对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支撑未来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吴飞教授讨论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智能+”的协同育人教育生态目标,指出要深刻理解人工智能,就要将其视为使能技术、赋能社会的综合协同体,并与教育创新紧密结合。

会议最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作总结发言。韦路教授再次对参会嘉宾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希望不同学科、社会各界的同仁能够围绕智能媒体的关键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推动智能媒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