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农村智能广播系统调研报告
按语:
近日黄冈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市广电局、市应急管理局开展了“村村响”专题调研,全面了解“村村响”现状及作用,系统梳理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思考建议。黄冈市形成的“村村响”调研报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提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转发以供参考。
小广播 大作为
——黄冈市“村村响”农村智能广播调研报告
为摸清“村村响”建成以来运行情况,更好发挥“村村响”重要作用,黄冈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市广电局、市应急管理局,对“村村响”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黄冈市农村智能广播现状及作用
黄冈市“村村响”农村智能广播建设始于2014年,工程建设至2016年底基本完成,覆盖全市10个县(市、区)、115个乡(镇)、4194个行政村,共建成终端数量34574个(其中,音柱32289个、高音喇叭4030个),平均每村8个。正常情况下,每日播出节目时长最高为红安县和武穴市均达6小时,最短为浠水县2小时,平均每县3.6小时,新冠肺炎疫情、防汛防火防灾等应急状态下每日平均播出时间不低于8小时;终端设备在线率最高为麻城市98%,最低为武穴市46%,全市平均在线率约为82.8%;年运维经费最高为英山县58万元,最低为浠水县和团风县均有25万元,平均每县年支出约38万元。
从调研情况看,“村村响”已经成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大阵地、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直通车、基层干部的好帮手、文化惠民的新窗口,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动员指挥平台,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宣传宣讲的“传声筒”。农村智能广播作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其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媒体属性愈发凸显。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党委、政府声音,面向农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广播因其覆盖面广、操作简单、易于接受等特点,在基层宣传工作中独具优势。调研发现,各县(市、区)开设的聚焦脱贫攻坚、乡镇振兴、高质量发展等主题节目不少于10个,节目紧贴形势、紧贴基层、紧贴实际,广泛传播党委、政府权威声音,有力引导基层思想舆论,有效增强基层群众精神动力。2021年以来,我市“村村响”在庆祝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重大主题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开办党史学习教育栏目19个,播出原创节目510条,播出总时长9022.8分钟;转播中央、省台和属地节目247条,播出总时长4342.1分钟。“村村讲村村响 六中全会亮心堂”活动广泛宣讲全会精神,黄梅、红安、蕲春、浠水等县市做法在湖北省《广电信息》登载,全省广电系统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六中全会精神宣讲首场活动在蕲春县成功举办。
(二)组织动员的“扩音器”。我市农村地区常住人口以留守儿童和老人为主,有的因不会使用电脑、手机等设备而较难直接获取外界信息,有的会用智能设备者面临“信息过载”“信息茧房”而无法精准获取外界信息。在紧急动员情形下,随时能响、随处可听的广播成为农村地区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好工具,广播以其迅捷、直接、全面的特点,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县(市、区)“村村响”立即转为防疫应急广播平台,每日播出时长增加至10小时,先后播出防疫相关节目2.2万条(次),积极转发中、省、市、县四级疫情防控重要信息,宣传宣讲防控措施、防护知识,组织录制了一大批“方言版”防疫节目,“防疫之声”响彻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英山、武穴、黄梅等地乡音乡情传播防疫信息短视频冲上网络热搜榜,受到省广电局肯定。在疫情的实战考验中,我市“村村响”全面覆盖农村地区防疫宣传“最后一公里”,发挥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强大作用。
(三)应急处突的“预警机”。农村智能广播作为一种具备实时传播功能消息提供平台、信息传输渠道和应急指挥平台,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危机时,能第一时间把灾害信息传递给民众,让群众及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如何应急避险,从而有效降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社会公共资源的损失。调研发现,“村村响”在农村地区的森林防火、抗旱防汛、安全生产、预防一氧化碳中毒、重大气象变化和自然灾害预警等农村应急管理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重要工作载体。2019年和2021年汛期,我市遭遇强降雨袭击,罗田、英山等县(市、区)紧急开启广播“大喇叭”,不间断通知群众转移避险,有力确保了当地群众安全。
(四)助农富农的“连心桥”。农村智能广播可实现政策法规宣传、农业知识普及、农村文化教育娱乐、农村信息传播、农业气象预报等功能,对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调研发现,各县(市、区)开设的涉农信息科普类等节目占总时长的一半以上,团风县《“三农”连心桥》、红安县《红土乡音》、罗田县《农业技术》、蕲春县《百姓书场》、黄梅县《黄梅几有味》等特色栏目,鼓书、湖北大鼓、东路花鼓戏、黄梅戏、文曲戏、民歌、舞曲等形式多样的节目,既紧密结合群众的农业生产,又及时呼应群众的急难愁盼,更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多篇被省广电局简报采用。
二、农村智能广播存在的问题现状
农村智能广播历经多年运行,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对这项工作认识不深,导致管理缺位。有的地方做群众思想工作不够细致,农民因存在误解而破坏“村村响”设备,调研发现有4个县市曾依法查办过破坏设备的案件。
(二)管理体制不顺畅。目前,市本级“村村响”的行政管理工作由黄冈市广电局负责,但尚未建设市级播控专用管理平台,技术监管长期缺位,没有真正形成全市一体的广播体系。县级“村村响”存在两种管理体制,黄州、团风、英山、浠水、蕲春、黄梅6地采取“局+中心+网”管理体制,即县广电局承担管理职能,融媒体中心承担节目制播和机房平台管理职能,网络公司承担运维职能;红安、麻城、罗田、武穴4地则采取“中心+网”体制。两种体制都因职能职责边界不清,给管理工作造成内耗。
(三)运行维护不到位。在系统设备运维方面,有的县市传输网络进行升级慢,部分终端无信号;有的终端仅具备单向传输功能,未实现智能化管理,应急状态下易延误战机;有的终端因自然老化、遭受雷击、风雨冰雪和人为破坏而损坏,设备完好率、在线率逐年下降,急需更新替换。在运维力量方面,网络公司技术人员普遍不足,融媒体中心管理播控平台的人员多为兼职,镇、村两级操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
(四)广播质量不够优。在节目内容上,大部分县市“村村响”节目源主要是转播直播上级指定节目和县融媒体中心自办电视电台节目,专门为“村村响”打造的节目数量总体偏少、时长较短、更新较慢、水平不高,导致群众不爱听。在播出安排上,有的播出时段、时长不合理,群众不愿听。绝大多数县市尚未建立群众对节目意见的收集反馈机制,“广播里播什么、群众就得听什么”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资金保障不充分。自2019年起,国家和省广电局不再向县(市、区)下拨“村村响”运维经费,每年各县广电局或融媒体中心都是采取“一事一报”形式向政府申请运维经费,实际拨付额度也存在一定缺口。以英山县为例,该县每年“村村响”运维经费需58万元,主要由设备年度电费、通讯费、网络维护费、“电改光”改造费、人员车辆费用组成。这些费用由该县广电局自筹解决,无专项资金保障,难以长期维持“村村响”正常运行。此外,个别县市还存在县级建设配套资金未足额到位、电费欠缴等历史遗留问题。
三、做好新时代农村智能广播工作的建议
新时代农村智能广播是一项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的政治工程,是推进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宣传思想等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把实施“村村响”提质增效工程作为具体行动,研究以“村村响”为基础建设应急广播体系的具体措施,召开专题会议推进工作,全面推动“村村响”实现提档升级、科学管理、优质管用。
(二)抢抓机遇,抓好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广电总局、应急管理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应急广播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的意见>的通知》(广电发〔2020〕80号)要求,抢抓《省广电局、省财政厅关于实施老少边及欠发达地区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鄂广发〔2021〕14号)精神,抢抓我省实施县级应急广播建设项目机遇,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安排专项资金,整合多方资源,采用先进的传输技术,按照“上下贯通、综合覆盖、可管可控、分级负责、平战结合、安全可靠”的原则,建设市本级应急广播监管平台,实现对全市每个终端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真正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信息相通相融、指挥调度统一的应急广播体系。
(三)理顺体制,健全机制。按照“建、管、用”并重原则,建立健全由市、县两级党委宣传部门统筹抓总、广电部门具体主管、融媒体中心负责节目质量、网络公司负责运维保障的责任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通过对体系发挥作用的考核评估,作为对运维部门资金拨付的依据,使农村智能广播阵地建设工作长期稳步推进。
(四)优化内容,增强互动。从软件、硬件两方面开发“村村响”信息制发和受众群体良性互动的渠道和功能,建立健全群众评议节目内容的反馈机制,打造“上级定、群众点、中心制、社会帮、全员评”的内容运维格局,不断推出接地气、冒热气、提正气的节目。合理设置节目时长、时段,每天至少广播3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举办群众自办节目大赛,集中展播展映一批优秀自办节目。
(五)强化保障,确保安全。强化资金保障,按照县级应急广播体系要求,将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将运行维护经费按照每个终端不低于200元/年标准列入县(市、区)财政预算,做好资金绩效管理。加强“村村响”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安全播出和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加强播出内容管理等相关制度配套和监管体系建设,确保广播体系安全。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