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长者模式
索引号 MB1645265/2019-12952 分类 资源环境
发布机构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发文日期 2013-10-23
文号 有效性 有效

湖北省广播影视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来源: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时间:2013-10-23 06:35 浏览:
字号:
视力保护色:

根据国家有关发展文化以及广播影视的一系列政策和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特编制湖北省广播影视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省广播影视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广播影视节目与产品,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全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1、广播影视宣传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全省广播影视宣传工作坚持“三贴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不断创新思维、推陈出新,努力精办节目栏目,节目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圆满地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的各项宣传任务。全省广播电视在全国的整体视听份额不断攀升,主要频率频道的影响力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广播电视对外宣传效果突出;全省形成了具有湖北特色的《垄上行》对农电视宣传统一品牌,“三农”宣传取得实质性进展;节目栏目创新创优取得好成绩,一批节目栏目获得国家级大奖;影视剧生产出现新局面,多部影视剧获得了全国大奖。

2、初步形成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和监测监管体系

完成了全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平台湖北分平台和我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初步实现了对全省无线台站、市州有线电视的监测自动化、预警实时化、管理网络化、存储数字化、查询智能化;加强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听监看和互联网传播视听节目的监看;建立了移动监测系统,具备了对各种干扰或非法信号进行测向定位的能力。从而初步建成了连通市州的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管、上网传播视听节目监管、广播电视技术监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广播电视监测服务网络。全省安全播出工作已从被动应对进入了主动防范的新阶段。

3、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2010年底,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8.10%98.11%,分别比“十五”末期提高2.111.4个百分点,解决了180多万人口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全省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转播中央和省台节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全部竣工;全省所有市县、神农架林区以及所有乡镇、91.1%的行政村实现了有线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全省2010年底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94.07万户(居全国第6位,中部六省第1位),比“十五”末期增长75.95%;全省农村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目标。

全省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政府投入机制开始形成。省级财政对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无线覆盖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安排了专项运行维护经费和放映场次补贴经费,有效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对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投入的积极性。

依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大力推进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财政保障资金,构建长效机制,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开始由工程建设向体系建设转变。

4、广播电视数字化达到了全新的水平

省级和大部分市级电台、电视台技术流程基本实现台内数字化;全省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0年底,全省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495.26万户(居全国第5位、中部六省第1位),其中有6个市、12个县(市)基本完成了中心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步伐加快,有线数字电视服务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部分市传送了高清电视节目,开办了互联网接入、高清互动、时移电视、双向股市等双向互动电视业务;省总台官方网站《火凤网》正式上线,日均浏览量20万人次,影响力稳步提升。

2010年开始,全省14个市陆续进行地面数字电视的播出,其中,部分地区已播出高清地面数字电视节目;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即手持电视,在我省开始全面起步。目前全省已有8个市建成了发射基站;移动电视试验工作在武汉率先起步,目前已拥有终端车辆2100台;户外电视大屏发展势头喜人,目前安装2800个小屏终端和13块大屏;全省农村公益电影已经全面实现数字化放映,城市影院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

5、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出现良好势头

广播影视经营创收稳步增长。2010年,全省广电行业创收收入达45.84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109.7%,平均每年递增15.96%。广播影视创收结构有所改善,广告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在的比例由“十五”末期的50.9%下降到2010年的39.7%,有线电视网络服务收入比例由“十五”末期的28.8%上升到2010年的47.93%

电影发行放映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支持下,出现了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2009年,全省电影票房突破2.5亿。

6、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深化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总体要求,省级和部分市县级广播电视局台分设工作完成;全省完成了电影行政职能划转,实现了广电部门对电影的统一归口管理;农村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全省约85.05%的乡镇实行了县对乡广播电视垂直管理。

按照“行政推动、市场运作、存量保值、增量分成”的总体思路,加速全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重组。积极推进全省有线电视网络借壳上市工作,壳公司于201055日复牌;采取定向增发进行市场融资,积极整合全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资产。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积极参与三网融合,武汉市继成为全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试点城市后,成为全国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之一。省级三网融合IPTV集成播控平台已经建成。

7、广播影视行业管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省实施省级监测监管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节目内容、广告、互联网视听节目的监管力度。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网上打击淫秽色情和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依法加强对接收境外卫星电视节目和地面卫星电视广播接收设施、安装和使用的管理,同时依法加强对影视剧制作机构的管理。全省广播影视系统制定、完善了各类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促进了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维护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目前,全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逐步提高,依法推动广播影视发展的支撑作用和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得到加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广播影视改革和发展的理念还比较陈旧,机制体制创新不够,事业产业混淆不清。画地为牢、缺乏全局观念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2、广播影视核心竞争力不够。社会和经济效益俱佳、有影响力的广播影视内容精品、品牌不多。

3、广播影视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对农广播影视公共内容产品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4、广播影视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广播影视产业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规模和效益与先进省市的差距趋于扩大。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内容生产、有线广播电视等广播影视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全省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增幅不够理想,广播影视内容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线广播电视未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中小城市电影放映业严重滞后。

5、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我省目前尚无一部有效的广播影视地方法规。广播影视法律法规效力等级不高,依法行政的权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6、监管手段还较落后,难以实施有效管理。我省广播影视综合监管系统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依法监管、依法行政的效果。

7、广播影视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年龄老化、知识老化、观念陈旧、创新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物。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广播影视发展全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解放思想、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广播影视独特的资源优势,积极应对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改革和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内容生产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促进广播影视以传统媒体为主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转变,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广播影视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为全面实现小康、构建和谐湖北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期,全省广播影视业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宣传内容、形式和方法不断创新,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提高。推动节目精品化、栏目个性化、频道特色化取得新进展,节目制作能力和品牌形象显著提升,社会公信力、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进一步增强;电视剧和影视动画产量稳步提高,质量显著提升;对外宣传取得新进展。省级主流频率频道跻身全国一流媒体。广播影视新媒体业务快速发展,成为广播影视宣传新的重要载体。

全省初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广播影视公益性单位为骨干,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力争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保持和发展一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的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成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初步建立全省应急广播体系;运用高新技术对广播影视进行有效监测监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确保传统和新兴广播影视媒体的传播质量。

广播影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取得新进展。省、市(州)和县(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制作播出系统设备设施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有线广播电视光缆联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到1000万户左右。全省有线广播电视资源实现全面整合,基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全省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开始取得成效。全省县及县以上城市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和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覆盖、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并拥有至少1家数字多厅电影院,基本普及电影数字化放映。卫星直播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高清电视、数字声音广播等快速发展。

广播影视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在广告业、网络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电影、电视剧、节目制作、影视动画等内容产业以及新媒体等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广播影视产业形成以广告制作传播业、网络经营服务业、内容产品生产营销业为三大支柱、多种相关和衍生产业协调互补的,以国有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在满足传统电视机、收音机等终端用户需求、不折不扣地履行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依靠广播影视特有的内容、网络、受众等资源优势,充分运用高新技术,丰富节目内容,拓展节目形态,完善服务方式,满足计算机、手机等多种终端用户对“三网融合”综合业务的新需求,使广播影视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1、适应舆论引导格局深刻变革的趋势,进一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努力打造宣传品牌

—— 抢占宣传舆论制高点,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原则,把握社会思想多元多变多样条件下舆论引导规律,创新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增强广播影视节目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公信力,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树立主流媒体的良好公众形象。

—— 进一步加强重点广播电视媒体采编播能力建设,提高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着力增强对公益性节目的扶持力度,发挥其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力军作用。

—— 把握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规律,真正做到“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把舆论监督作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内容,坚持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和建设性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 突出地方特色,丰富节目形态,精心打造广播电视品牌。从节目的策划、编排、营销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充分利用全省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山水文化资源优势,改进内容,创新形式,提高反映我省现实生活、时代风貌,特别是农村题材、少数民族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节目的制作水平,打造一批知名品牌节目、栏目以及有影响力的品牌及制作机构,力争每年都有广播影视作品获全国大奖。

—— 优化频率频道资源配置,推动全省广播影视宣传实现从数量扩张为主到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做大做强全省主要频率频道。积极推进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专业化、对象化、品牌化发展。

2、进一步加大农村广播电视宣传力度

—— 在现有频率频道中,增加面向“三农”广播电视节目的份额。省级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全省联播节目要根据农时变化不断开辟新的农村专栏。市(州)、县(市)广播电视台把面向农村、服务“三农”作为主要任务,结合当地实际,增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专栏、专题节目。

—— 加强《垄上行》对农电视宣传栏目品牌建设。在全省各市(州)统一开办《垄上行》栏目的基础上,建设省级《垄上行》对农栏目平台,集全省各级广电系统力量,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和水平,力争使《垄上行》成为全省连锁、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对农品牌。

3、实施“走出去”工程,扩大湖北对外影响

—— 继续保持在省级广播电视台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新闻的领先地位,充分利用国家媒体平台,宣传湖北。

——鼓励省级和有条件的市级台,通过互联网、IP电视等高新技术手段,发展网上音频视频广播,推进专业化、个性化、对象化和双向化,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 努力加强我省广播电视节目与境内外广播电视媒体和机构的交流,力争我省广播电视频道在国外的整体落地。

(二) 显著提升广播电视播出安全和监管体系建设的水平

1、构建并完善安全播出保障体系

加强省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更新,完善省、市、县三级贯通的全省调度指挥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预警发布系统,提升广播电视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等级;建立安全播出运行管理系统,及时掌握重点播出单位播出资源、播出状态、播出效果等重要信息。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综合管理平台。

2、构建全省应急广播体系

按照国家的要求和部署,结合省政府应急体系建设,构建适合我省省情,满足分级、分区域、多部门联动的应急广播技术体制,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充分利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特别是充分发挥地面数字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数字系统的技术优势,建立应急广播灾备系统,到2015年,在全省建成上下贯通、统一联动,手段多样、覆盖广泛,安全可控、快速高效的应急广播体系。

3、 构建完善广播影视监管体系

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适应三网融合的要求,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手段,逐步建立以省广播电视监测中心为核心,上联国家监测网,覆盖全省的集广播电视内容监听监看、技术质量监测、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农村电影放映监管、IP电视和手机电视监看系统、安全播出调度指挥等功能于一体,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安全可靠、反应快捷,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的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无线到有线、从地面到卫星,对不同播出形态的广播电视内容传播、机构运营、传输效果进行全方位、全频段、全天候的有效监测监管,实现从传统的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为更好地行使政府的监管职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 构建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1、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 建设惠及全民的、以广播影视公共产品供给、传输覆盖、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运行评估、监管问责为基本框架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使全体公民公平均等地享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 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着力提高广播影视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特别要显著增加广播影视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

—— 制定与规范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范围、内容、标准和评估、监管、问责、奖惩制度,规范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行为。

2、重点构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 坚持把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积极推动广播影视政策、资源向农村倾斜,切实维护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逐步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 以政府主导、行政推动、部门协作、广泛参与为原则,加强县、乡广播电视设备更新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实施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在有线电视未通达的农村地区采用直播卫星方式提供公益性有偿服务,全面实现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力争基本实现“户户通”;进一步巩固无线覆盖成果,为广大农村地区群众提供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广播建设,力争基本实现“村村响”。

—— 继续推进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工程,进一步完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总体思路,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发行放映主体,整合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队。继续配备流动电影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提高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更新、维修等售后服务水平和质量,确保一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加。普及数字化流动放映,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立固定放映点,逐步实现流动放映向固定放映的过渡。将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纳入学前以及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确保每个学期为中小学生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鼓励电影企业深入城乡社区、厂矿、校园、军营和广场等开展公益放映活动。大力提倡电影发行放映企业采取优惠票价等多种方式满足农民工、城市低收入居民等群体的观影需求。

—— 积极推进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抓紧实施地面数字电视发展规划,优化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络,不断完善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发射台站,开展数字与模拟同台同播,完成县级以上城市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完成省级微波干线数字化改造工程,为广播电视节目数字信号覆盖农村提供可靠的传输通道。

——以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为依托,建立“三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推广“电视上网”模式,使“三农”信息安全、便捷、低廉地进村入户,使广播电视网成为农村信息化的基础平台。

—— 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向体系建设转变, 探索建立以业务或项目为纽带,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长效机制。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落实政府财政补贴经费,制定合理的农村广播电视价格、税费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特许经营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对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和农村题材影片制作提供资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和公益版权片源保障机制,积极推动农村电影放映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建立技术保障体系、运行维护长效机制,加强基层运行维护机构和队伍建设,确保有人负责、有人管理、有人维护,确保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重点工程长效运行,充分发挥投资和建设效益。

(四)大力推进三网融合,构建现代广播影视传播体系

紧密追踪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技术发展,加快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普及,综合运用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加快由单一传统媒体为主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变。

1、推进电台、电视台台内设备数字化、制播网络化、管理信息化、内容高清化、传播跨媒体化

—— 以数字节目制作为核心,加快改造工艺流程,改进运行和管理方式,提高数字节目制作播出的质量和效率。

—— 建立健全广播电台、电视台台内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对台内节目资源整合,建立以大容量内容存储和数字化交换为核心的制播平台,使台内各功能网络协同运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 完善省台和中央、省台与地方台之间新闻节目网络交换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新闻节目制作的共享性和时效性。

—— 建设高清制播系统和传输覆盖网。以高、标清同播为切入点,推动高清节目采编录和制播网络建设,强化高清电视的制播能力。开展地面无线数字高清、标清频道的播出试验,推进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多渠道传播高清节目,逐步完成制、播、传系统从标清向高清的转换。

2、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整合以及数字化整体转换

—— 扩大光缆传输覆盖范围,大力发展增加有线电视用户。进一步推进有线电视光缆干线扩容以及分配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的升级改造,80%的有线电视网络基本实现双向化,80%以上网络实现光纤到楼,并大力推进光纤入户,提高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建立符合全业务运营要求的可管、可控、安全的技术管理系统和业务支撑系统,实现有线电视网络由小网向大网、由模拟向数字、由单向向双向、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使有线电视网具备向公众和特定用户提供应急广播、高品质视音频点播、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金融支付、远程教育、电信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等综合业务服务的能力。

—— 加强有线广播电视服务质量管理,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相应及时的服务运营和监督管理体系,建立服务质量和网络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按照网络规模化、产业化运营的要求,加快事业性质的有线网络运营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以“全省一网,全程全网,垂直管理,四级贯通”为目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彻底整合全省网络资源,以适应三网融合需要。

—— 继续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按照“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的原则,按时完成全省县级以上城市有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并积极向有条件的乡镇扩展。

3、推动以三网融合、全程全网为基本特征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建设

—— 按照三网融合的要求,以全省有线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网络为基础,以我国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在国家第一批批准的我省NGB示范地区,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以此为基础,逐步构建我省NGB传输网络以及相应的业务平台、管理系统。

—— 推进三网融合资源的共享、业务的开发。为政府、企业、社区和个人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高清晰度电视、数字音频节目、高速数据接入和话音等多种三网融合业务,成为新一代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的重要基础。

4、大力发展媒体新业态

—— 按照国家使我国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具备提供100套标准清晰度电视节目、40套高清晰度电视节目以及开发推送业务、付费业务、双向业务、应急广播等卫星广播新业务能力的规划,积极推进卫星直播业务在我省的推广。

—— 坚持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运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系统优势,提高覆盖效果,加快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建设,基本完成县级(含)以上城市的地面有效覆盖,并构建全省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运营支撑技术系统,形成开放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合协作的全省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发展格局。同时,加快地面数字电视和数字声音广播业务的推进步伐。

—— 充分利用节目资源,大力开发面向多种平台、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新型节目形态,加快发展IP电视、手持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业务,建设具有内容管理、节目播控、电子节目指南、版权保护、鉴权认证、用户管理等功能的集成播控平台。

—— 规范发展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等公共视听载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5、积极推进电影数字化

—— 加快推进电影数字化进程。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资料修护、监管等环节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电影发展的支撑作用。

—— 推进电影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电影数字化放映基本普及,地市级(含)以上城市基本普及3D电影放映。

(五)建立完善市场服务体系,推动广播影视产业全面发展

1、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

—— 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积极推动经营性的国有影视制作单位、有线网络运营单位、电影发行放映等单位转企改制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以资本为纽带推进企业重组改制工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催生一批充满活力、有竞争实力的影视骨干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程度。

—— 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环境,构建广播影视从节目创作、内容服务、网络传输与服务到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条和多层次、多样化、多领域的复合型产业格局,推动广播影视从过去的单纯的节目内容提供向综合业务服务的转变,从过去的各自为政、分散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迈进。

—— 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带动和开发农村市场,培育新型市场体系,实现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2、继续发展广播影视广告传播业,进一步巩固广播影视产业基础

—— 改革创新现有广告的经营模式,整合广告资源,调整经营战略,挖掘经营潜力,通过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率、收听率和覆盖率,有效提高广播影视在广告市场的占有率。

—— 积极依托广播影视新媒体、新业态,拓宽广告发展空间。

3、突出发展广播影视内容产业,提升广播影视的核心竞争力

—— 按照“产权明晰、责权明确、事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要求,以资本为纽带,以影视剧为重点,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电台、电视台控股的节目制作公司。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积极培育主业突出、品牌名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影视内容生产企业,完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产业体系和市场格局。

—— 加大对内容产业的财政和政策扶持力度,实现从侧重传输覆盖到传输覆盖与内容产业并举的转变。以政府投入为主,设立专项基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广播影视内容产业领域,形成基础较为厚实的资金平台,推动广播影视内容产业实现繁荣发展。

—— 大力加强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广播影视内容生产,鼓励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制作适合新媒体传播的节目内容,努力形成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广播影视创作生产格局,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发展对数字广播影视内容的海量要求。

—— 启动影视内容产业园区建设,构筑集广播影视文化产品制作、传播和销售,以及科普、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湖北广播影视城。

—— 建立影视节目交易平台,完善数字电影节目平台,积极探索和推动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网络交易等新型节目交易方式,促进广播影视产品的流通

—— 继续推动影视动画发展,加强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动画原创制作能力,打造有影响的国产动画品牌,强化相关衍生产品的深度开发,构建影视动漫生产、播映、交易、教研、综合开发等各方面互为支撑、相互拉动的湖北影视动漫产业体系。

4、重点推进数字网络服务产业,形成广播影视产业新的支柱

—— 不断完善全省有线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运营主体,建立和培育合格的三网融合市场主体。

—— 以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网络升级改造为重点,按照先易后难、试点先行、循序渐进、扎实开展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三网融合。

—— 依托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初步形成全省数字广播电视业务平台、网络媒体业务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互联网平台等为主的多功能、多元化广播电视综合业务格局,成为湖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柱。

—— 鼓励广电、电信企业以及其他内容服务、增值服务企业,充分利用三网融合有利条件,大力创新广电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

—— 充分利用传统广播影视所拥有的各类资源优势,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持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的应用,尽快开拓和占领市场并形成合理的经营模式、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5、振兴电影发行放映产业

—— 创新发展思路,加快电影主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扩大股份制经营的规模及范围,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产结构多元化。

—— 推进电影院线的跨地区整合和跨地区经营。

—— 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采取信贷、税收优惠、政府补贴奖励等多种手段和措施,推进湖北省中小城市影院建设,加快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和数字化更新改造。2012年前完成地级市数字影院和部分县级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2015年前基本完成县级市和有条件县城的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基本形成全省城镇数字影院覆盖网络。

6、同步发展广播影视衍生产业

依托广播影视主业的优势和社会影响力,面向市场,突出特色,配套发展平面印刷、演艺、动漫衍生产品、专业技术服务、主题旅游、教育培训、娱乐、电视购物等广播影视后产品开发产业,通过主业和辅业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有效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广播影视产业链的多元盈利模式。

7、建立面向用户、面向市场的运营服务体系

坚持把服务作为广电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以业务发展为动力,以分级管理为构架,围绕用户需求、用户管理,以整合营销的理念,建立健全响应及时、服务周到、快捷高效的广播影视客户服务体系,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加快以“提供”为核心向以“服务”为核心转变。

(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加快实施一批广播影视事业产业重大项目,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继续推进影视剧精品生产工程、《垄上行》对农电视节目品牌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工程、应急广播工程、广播影视综合监测监管工程(含数字电影服务监管)、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三网融合及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工程(含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与升级改造、网络整合、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等三网融合相关项目)、中小城市影院建设工程、省级广播影视基地建设、全省数字微波干线工程、县乡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事业产业推动作用的广播影视事业产业项目,重点扶持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点项目,以项目带动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管理保障

适应广播影视行业的深刻变革,以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市场运营、政府监管体系为主线,统筹广播、电视和电影,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广播影视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努力形成管理高效、引导有力、有利于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1、深化改革,着力增强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活力

——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区别广播影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分别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和“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实施改革,促进事业产业协调发展。

—— 进一步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办广播影视向管广播影视的转变;按照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努力推进广播影视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系统内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

—— 加强广播影视资源整合。优化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频道结构,探索建立局管台、台控企,台内事业产业统筹协调、分开运行、分类管理、科学发展的运行体系。

—— 在全省农村,通过实行县级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派出制的方式,全面实行全省县对乡的垂直管理。

2、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与水平,切实履行宣传调控、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各项行政职能

—— 加强广播影视法制建设,做好广播影视行政法规、规章等法规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适时将《湖北省广播电视管理办法》等有关广播影视的政府规章上升成为地方法规。深化普法工作,营造依法办事、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氛围。

—— 在城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工作中,努力加强和改善广播影视行政管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行业自律等管理手段,特别是运用科技手段,改变监管方式,提高管理效能。

—— 推进广播影视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强播出机构、制作经营机构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播出机构及其频率频道准入退出机制,促进播出机构结构更加完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 加强对新媒体新业务的管理。大力支持和规范电视购物、户外大屏等公共视听载体等新兴业务的发展。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和公共场所广播影视节目播放活动管理。规划新视听媒体业务布局,引导新视听媒体业务和广播电视传统业务协调发展。

—— 适应三网融合的新趋势,以公开透明、公平公正、非歧视为原则,切实履行广播影视行业管理职责,切实加强对从事广播影视业务的各类企业和单位的业务规划、业务准入、运营监管、内容安全、节目播放、安全播出、服务质量、公共服务、设备入网、互联互通的管理,维持良好的行业秩序。

—— 进一步强化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建立全省县(市)级(含)以上卫星设施维护服务机构。规范卫星电视传播和接收秩序,加强对公共场所广播影视节目播放活动的管理。

(二)人才保障

不断完善内部用人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制度。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的广播影视人才队伍,为广播影视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建立完善广播影视人才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

—— 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探索改革领导干部任期管理办法和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

——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推行聘用制改革,实行岗位管理,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 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实行劳务派遣和人事代理制度,探索建立职工参与社会保障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和完善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

2、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促进人才结构调整,实施广播影视人才战略,建设一支规模适宜、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的人才队伍

—— 以加强领导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熟悉现代媒体发展规律、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领导干部队伍。

—— 进一步强化干部岗位锻炼,坚持和完善干部挂职和交流制度,加大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发达地区和上级机关挂职锻炼和内部干部交流任职的力度。

——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培养一批适应广播影视需求、具有较广泛影响力的名记者、名编辑、名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实施广播影视名家工程,制定落实《广播影视名家工程实施办法》,选拔培养一批广播影视名家,包括专家型新闻宣传人才、外向型国际传播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意性艺术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性视听新媒体人才等六类人才,使其充分发挥广播影视行业各专业领域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作用。

——实施青年创新人才工程,制定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办法,分专业分层次选拔一批优秀青年人才。通过实施青年创新人才工程,使优秀青年人才在工作岗位尽快成长,成为广播影视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

—— 发挥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作用,加强培训工作、拓展培训手段、丰富培训内容,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在广播影视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三) 财税保障

1、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强对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领导,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资体系

—— 将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财政预算、扶贫攻坚计划,作为评价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

—— 省财政每年对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多元投资体系。

—— 省政府设立资助公益性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基金,用于奖励广播影视精品生产。

—— 国家和省对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无线覆盖工程、安全播出保障体系、紧急广播体系、综合监测监管体系的建设及其日常运行维护继续给予资金支持。

—— 省政府继续为全省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工程按每年200万元的标准安排配套资金,继续安排公益性电影放映补贴。同时,拨付400万元专款建立我省农村电影放映监管平台,建立确保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任务的长效机制,并将中小城市影院建设纳入当地城市及文化建设总体规划)

2、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的有关要求,落实对广播影视产业的优惠财税政策,切实加大金融和政府扶持力度

—— 将三网融合相关项目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高新技术产业,对广播电视增值业务(如互联网业务、数据传输业务等)给予业务准入等,并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有效引导和培育相关消费市场。

—— 争取政府通过投入资金、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加大对三网融合涉及的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和整合、有线数字电视转换、高清电视、数字声音广播、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发展以及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以及精品影视剧生产、新建改建影院、新增银幕等影视产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

—— 争取政府将湖北广播电视传媒基地工程项目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按照“全国一流”的标准规划建设,并在土地征用、财力扶持、资产置换、税费减免上予以扶持。

—— 落实“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确保每年从电视广告纯收入中提取3%的资金到位。加强政府和影视行政管理部门促进影视剧创新发展的政策和经济手段,由省财政每年注资1000万元,设立“湖北省影视剧精品生产扶持奖励资金”,推动湖北影视剧精品生产。

——放宽市场准入,以国有资本为主,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影视企业上市融资以及发行企业债券,实现低成本扩张。鼓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影视产业领域。

   

 

 

重 点 备 选项 目

   

    1、全省广播影视综合监测监管工程

    2、全省应急广播工程

    3、全省数字电影服务监管工程

    4、全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5、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工程

    6、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

    7、推进三网融合,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工程(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与升级改造、网络整合、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三网融合相关项目)

    8、中小城市影院建设

    9、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工程

    10、省级广播影视基地建设

    11、《垄上行》对农电视节目品牌建设工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