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特别节目激发战“疫”斗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十堰台果断打破常规编排,在每日30分钟《十堰新闻联播》的基础上,增设一档时长60分钟的《众志成城战疫情》特别节目。按照“更严、更实、更细、更快”的要求,全面统筹每日的疫情防控宣传工作,通过推出大时段新闻节目,及时向公众发布疫情信息、宣传抗疫部署、弘扬凡人善举、普及防疫知识、辨明谣言真相,不仅增强了全民抗击疫情的信心,更好地传递了党委政府的声音,还提升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水平和主流媒体影响力,在媒体融合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一、快速反应,将临时项目制运作引入应急报道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众志成城战疫情》特别节目由台党委书记、台长王世昌亲自牵头,通过启动战时宣传机制,迅速从全台3个部门抽调近40人组建《特别节目》临时项目组,由台包装制作部主任杨智任总制片人,台融媒体节目中心副主任徐进任总协调人,潘智红、何涛、田伟、万勇、常文、陈新等一批栏目带头人任版块制片人。抗疫期间,所有人与原部门脱钩,接受项目组的统一指挥、调度和考核。1月26日,经过精心策划,《特别节目》成立了资讯组、一线组、人物组、专访组等四个工作组,设立了《疫情速递》《要闻速览》《防疫知识》《直击一线》《战疫故事》《今日专访》《防控大家谈》等7个版块,正式投入到应急宣传报道中。
二、策划先行,用版块和形态联动凸显电视报道优势
如何在疫情防控报道中发挥电视报道优势,体现特别节目的“特”来?王世昌台长对《众志成城战疫情》特别节目栏目组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报道内容“特”。栏目内容和时政内容区分开来,及时公布疫情发展,提供相关走势分析和科普实用知识,重点反映来自抗疫一线的工作举措、成效进展、先进经验、人物故事等,同时注重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二是节目形态“特”。大量运用调查暗访、电话连线、新闻特写、新闻评论、人物专访、人物日记等多种报道手法落实报道思想、丰富节目内容和形态。三是关注视角“特”。用观众的视角、平民化的语言,采写和编辑节目,增强节目的体验感和真实度,提高节目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栏目组从优化版块内容、明确分工职责、建立工作机制入手,坚持“策划先行”,镜头向下,紧盯主要领导活动轨迹,提高政治站位,做到报道政策动向自然过渡转换,使得抗击疫情报道有序推进,呈现全景态势;紧盯各级通告和市民舆情,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消除社会疑虑心理;紧盯一线人物和先进典型,弘扬真善美,凝聚正能量;紧盯信息实用性,抓住物资供应、居民出行、宅家生活、防疫知识几条主线,做及时有针对性的报道;紧盯节目形态呈现,凸显编辑思想。
三、融合传播,多平台联动放大防控宣传效应
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平台化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本次疫情报道中,十堰台《众志成城战疫情》特别节目以媒体融合的思维,主动与台内其它媒体联手,互通信息,互借成果,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平台呈现,多种融媒体手段的运用,丰富了抗疫节目的报道形式,强化了特别节目的融媒体基因,放大了宣传的效能。
栏目组与台短视频组联动,结合节目播出需要,将短视频作品进行改编,及时提供给电视发布平台。台短视频组赶制的反映封城效果的短视频《“空城”十堰》、反映集中消杀行动的短视频《十堰“消毒”》与栏目当天的新闻报道组合播出。反映市民居家隔离生活的短视频《隔离的年 隔不了的爱》以“战疫”日记的形式在栏目中播出,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栏目组与十堰广电客户端、微信公众号联动,实现作品互用。栏目组第一时间从客户端获取市、区各类通告,迅速抓报道的第二落点,节目编辑审定后,传送至客户端实现同步播出。
栏目组与各县级融媒体中心联动,先后与竹山县、房县、丹江口市合作报道了《竹山开足马力生产隔离服》《房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组就十堰首例确诊患者病亡的说明》《广西医疗志援队在十堰开始工作》等报道。
栏目组运用“UGC”(用户原创内容)生产模式,与本地“网红”袁富强等人联动,节选播出他们即兴创作的正能量视频,并采访他们的创作经历;发动记者在朋友圈里发布征集令,有主题地征集各种“堰式”幽默风趣短视频,对拒绝执行禁令的行为进行劝导,展现花样百出的宅家方式,舒缓市民的身心。
相关附件: